8月2-3日,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北京工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韧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功举办。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以及大型企业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杜修力为大会致辞,他表示: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动脉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提升工程安全与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共同使命。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安全、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晓光在致辞中表示,基金会成立34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他相信本次论坛必将有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韧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当前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深入交流,从而更好地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赛买江·吾斯曼在致辞中强调,新疆大学赓续“抗大第二”百年精神,始终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战略为使命。他指出,新疆大学将继续发挥智力支撑作用,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共同构建更安全的韧性交通网络、更高效的智慧交通体系、更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开幕式由新疆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冉武平主持。

本次会议以“数智赋能·气候适应-构建新一代韧性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主题,共同探讨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技术、政策与实践。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原副局长王太首先作题为《公路安全韧性提升》的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公路安全韧性核心议题,深度解读行业政策内涵,通过规范设计回溯流程、完善养护决策机制、推动智能化装备应用,为全国公路系统建立标准化风险防控流程提供政策依据,助力构建“防-控-救”一体化的韧性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公路防灾救灾综合能力。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吴智深院士作《绿色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及其交通基础设施结构韧性增强技术》主旨报告。报告围绕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韧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结构挑战、结构低碳长寿、安全韧性与健康运维的需求,有效解决结构全寿命抗裂、寿命提升和可恢复性设计难题,为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韧性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仁贵作《张靖皋大桥技术创新及应用》主旨报告。报告以世界在建最大跨径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为背景,深入剖析大跨径悬索桥的技术挑战与难点,提出了主缆缆力自平衡体系。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桥梁建设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创新成果。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冰作题为《桥梁结构高韧耐久、安全长寿技术发展与思考》主旨报告。结合多年的桥梁结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面向安全、强韧、耐久、长寿的大跨度桥梁技术体系和理论方法,为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性能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会议特邀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路况监测处处长虞丽云、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高亮、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主任李永乐、清华大学土水学院副院长李克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孙利民等15位专家作报告。
2日下午,同期举行了专题会议“交通基础设施韧性与可持续发展高端对话”。论坛以“韧性·创新·协同——迈向未来可持续交通”为主题,在新疆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邵春福主持下,特邀重庆大学弘深杰出学者崔新壮教授、新疆交通建设集团首席科学家黄勇教授、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孙利民教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王佐等权威专家,围绕政策框架、材料革命、结构系统与生态伦理四大维度,展开跨领域深度思辨,共同擘画未来百年可持续交通新图景。论坛聚焦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核心要义,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韧性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从理论重构、方法创新到工程实践,系统探寻兼具绿色生态与工程韧性的整体解决方案。会后,专家与参会代表深入互动,逐一回应现场提问,气氛热烈而富有成效。

3日上午,分别召开了“桥梁基础设施工程韧性研究与应用”“公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韧性与应用”“隧道韧性建设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应用”三场平行论坛,40余位行业专家精彩纷呈的专业报告,旨在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
3日下午,与会代表前往新疆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建养与智慧交通管控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
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智慧力量,共同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韧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